秃鹳

Leptoptilos javanicus   Horsfield
   

  27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两性相似。嘴长而粗,呈楔状,嘴基部较厚,往先端逐渐变细;额和头顶裸露无羽,后头和颈亦裸露,但其上散布有稀疏的灰黄色毛发状羽;上体、两翅及尾羽均黑色,具绿色金属光泽;级次大覆羽具横斑,在靠近尖端处有斑点;最长的肩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均具稍宽的白色羽缘。翼下覆羽黑色。下体白色;尾下覆羽很长,亦为白色。
虹膜白色;嘴暗黄色,尖端淡白色,基部在繁殖季节缀有红色;额和头顶裸露,皮肤淡褐色;后头和颈部裸露皮肤黄色,繁殖季节缀有砖红色。脚绿褐色到黑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
鉴别特征
生境信息

生态 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森林及沼泽地带。常在湖泊、水塘、河流岸边及稻田和沼泽地上活动与觅食,也见于海岸红树林和退潮后的海边泥泞平坦地上。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。食物主要为鱼、蛙、蜥蜴、甲壳动物、蝗虫、软体动物、淡水蟹、小型哺乳动物、雏鸟等,有时也吃动物尸体(Baker,1929;Kahl,1970)。1954年四川师范大学在重庆北碚采得一雄性标本,胃中食物全为大青蝗(Chondranus prosea),数量约500个。
繁殖在多沼泽的森林中。营巢在高大的树上。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,有时在同一棵树上巢多达10多个,也有在岩石峭壁上营巢的。巢由干树枝构成。形状呈平台状。巢的结构相当庞大,但较为薄弱。大小测量为直径60—150cm,深10一12cm(Hancock et al.,1992),每窝产卵2—4枚,卵为白色,孵化后变为土色。卵的大小平均为76.4mm×55.3mm(Bak-er,1929)。孵化期28—30天,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幼鸟(Saikia,1990)。

国外分布

斯里兰卡,印度东部和南部,尼泊尔,孟加拉国,缅甸,泰国,老挝,越南,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、爪哇和加里曼丹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秃鹳在明朝《本草纲目》及其他古籍中,均见有记载。由于它体大、肉多,历史上一直是人们重要的狩猎对象。在元代还将秃鹳作为一种固定赋税,人民必须定期狩猎缴纳,因而使种群数量遭到很大破坏。近来已很少见其踪迹。

引证信息

Ciconia javanica Horsfield,1821,Trans.Linn.Soc.London 13:188(模式产地:爪哇).